2006年11月2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人物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女狱警青丝绣人生
本报记者 蔡亮/文 通讯员 盛龙忠/摄

  高墙、电网、铁窗,隔断了外界的视线,也引起了外人的好奇。
  尤其是那些在监狱内的女民警,她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是冷若冰霜,还是严酷无情,或者暴戾凶悍?
  错了,身为女性的她们,同样身兼美丽、热情、开朗、细腻、善良……只不过,为了唤回一些曾经堕落的灵魂,她们选择了在寂寞的高墙里默默地奉献着。近日,记者走进了她们的内心世界,真正感受到她们身上特有的女性魅力。她们很平凡,却很伟大。

  好脾气又细心的老叶
  “老叶”,同事们都喜欢这么叫她。可是老叶并不老,才刚满40岁。不过和不少同龄女性相比,老叶的确有些显老,额边的丝丝白发和眼角细细的鱼尾纹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
  “干这行都容易显老,可能我们比别人更操劳一些吧。”老叶咯咯地笑了,她说话的声音很好听,透出了这个年纪的女性特有的优雅。
  1987年从警校毕业后,叶新月就到金华监狱女子监区当起了狱警,在基层待了将近20年。“当初听说我要到监狱去,一些高中同学都觉得很意外,他们觉得监狱是个很神秘的地方。”老叶说,年迈的母亲到现在都还担心自己在监狱会“受欺负”,“大概一些影视作品里对监狱的描绘有些夸张了,所以大家觉得监狱是个很乱的地方。”
  在同事和服刑人员眼里,老叶是个好脾气的人,可她自己却说,生活中的她,脾气并不算好。“有时候我也会跟爱人吵架,小孩子不听话我也要打骂的。”不过一进监区,老叶的脾气就变得出奇地好,从不对服刑人员发火,总是耐心地教导她们。偶尔也会有服刑人员跑来告诉她:“叶指导员,某某犯人在背后说您坏话呢。”老叶听后都是一笑了之,从不去计较这些。她说:“我们的工作很难让所有服刑人员都满意,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如果我要计较,那就没法开展正常工作啦。做狱警,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自己调整好心态最重要。”
  老叶在工作中惟一的一次发脾气是在10多年前。当时一名服刑人员一直很抗拒改造,老叶做了很多工作,可始终没有效果。一次,那名服刑人员又当众闹事,老叶闻讯赶到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推了这个服刑人员一把。“她大概没站稳,摔了一跤。”虽然这名服刑人员并没摔坏,可事后老叶一直很懊悔。后来,她向这名服刑人员道了歉,对方也很感动,反而改变了改造的态度。出狱时,她还专程向老叶道谢,感谢叶警官对她的教育。
  这件事给老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后她在工作中无论受了多大的气,都会竭力保持克制,自己如果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情,也会跑去向服刑人员道歉。“从身份上我是警察她是犯人,我要依法对她实行必要的管理教育,但在人格上,我们都是平等的。”
  老叶带犯人很有一套,服刑人员都喜欢和她谈心,她手下的服刑人员改好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这让不少年轻民警十分羡慕。老叶说,其实诀窍就是把工作做得细一点,再细一点。
  一次,老叶刚调到一个新的中队。有人向她反映,说中队里有一名服刑人员经常装病逃避改造。老叶找到这名服刑人员询问,对方说自己确实身体不舒服,可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老叶没有简单地以“装病”下结论,而是坚持送她到医院做了详细检查,最后查出,这名服刑人员心脏有病,需要立即治疗。最后,这名服刑人员被保外就医。老叶的谨慎细心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
  “管理教育服刑人员,你只有从这些细节入手,掌握她们的性格脾气,才能真正收到效果。”从服刑人员的日常学习、改造,到她们的穿衣、吃饭,老叶都要关心。每天下班以后,一天的工作她还得在脑子里全部过一遍,生怕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事。她笑称,平时管自己的孩子都没有那么细。
  如今,老叶又忙着参加监狱组织的法律、心理学、电脑等各种培训。她说,自己年纪大了,不多学点就跟不上形势啦。看来,老叶的心还年轻着呢!

  帮犯人治心病的“美女姜”
  对于“姜”这个姓氏,中国人喜欢用“美女姜”来做介绍。这个说法用在姜丽萍身上很合适。她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女狱警。
  和大多数狱警不同的是,姜丽萍并非是司法警校毕业的科班生,她原本在衢州卫校读护理。1995年卫校毕业时,正赶上省一监到她的学校招人,姜丽萍在学校的推荐下,来到省一监医院工作。当时连她在内,全校只有2个人进了监狱系统。“我的同学听说以后,都很吃惊,觉得我怎么会去那种‘恐怖’的地方。”姜丽萍说,当时刚看到监狱的高墙铁窗时,也有过一丝害怕。
  姜丽萍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服刑人员时的情景。“他来看病,站在门口喊了一声报告,我顿时觉得很意外,半天才反应过来。头一回看到穿囚服的人,我有一点紧张,不过也很好奇。后来就慢慢习惯了。”毕竟在医护人员心里,病人是没有身份区别的。
  2004年底,省一监组织人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统考培训,出于想多学一点知识的念头,姜丽萍也报了名。可没想到心理咨询却成了她后来的主要工作。
  2005年,姜丽萍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她也随即从监狱医院调到了教育改造科。由于她当时正怀孕,科室里安排她做内部刊物的审稿工作。从这些稿件中,她开始接触到服刑人员的内心世界。
  2005年夏天,姜丽萍开始正式干起了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工作。
  一次,姜丽萍接待了一名前来咨询的服刑人员,据说是被朋友检举揭发才入狱的,还被判了无期。“他说他很想报复,但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又不知该怎样调整心态,所以他变得脾气很暴戾,经常因为违规而被扣分。”为他做了心理疏导后,姜丽萍考虑到他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希望他能继续来做疏导。可第二次这名服刑人员却没有来。姜丽萍很不放心,直接到监区去找他,这让这名服刑人员十分感动,十分配合地进行了第二次疏导。后来,他的情况好转了不少,再也没有违规情况发生了。“这让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这些事情证明心理疏导确实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缓解服刑人员的心理压力。”
  单调的服刑生活里突然走进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女警,这让不少服刑人员都感到很新鲜,而姜丽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更让服刑人员们感动。来做心理咨询时,他们大都很配合姜丽萍的工作,有的人也会由衷地感谢和称赞她。不过姜丽萍也因为她的外貌遇到过尴尬的事。
  一次,她在接待一名服刑人员时,对方突然很唐突地冒出一句:“你长得很漂亮嘛!”这句明显带有调笑意味的“赞美”让姜丽萍感到很不快,不过她还是抑止住了自己的情绪,一面感谢对方的夸奖,一面要求对方配合自己的工作。言归正传后,姜丽萍这才知道,原来这名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恰恰就是不懂得如何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刚才的“调笑”其实正是他心理问题的反映。这件事之后,姜丽萍做了反思。“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我要尊重对方,反过来他也会尊重我。”
  今年8月,省一监的心理矫治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这里,姜丽萍先后为25名服刑人员做了心理咨询。“我向他们强调最多的就是,如何去应对困难,应对挫折。我想,这不仅对他们的改造有利,更对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有着帮助。”看着服刑人员垂头丧气地走进来,又笑容满面地离开,姜丽萍由衷地感到高兴。

  想陪家人逛街的戴大姐
  省女监五监区医务分监区副分监区长戴建英,以前曾是一名医生。由于公公婆婆都是监狱系统的老干部,在他们的要求下,戴建英也穿上了警服。
  “1984年女监刚成立的时候,我就来了。”戴建英很感慨地说,“那时候条件很差,整个监狱医务室就我们两三个人,要管全监服刑人员的健康工作,压力非常大。”戴建英记得,她刚来女监没多久,一名服刑人员因高血压引发疾病,当时医务室条件简陋,只能临时搭起床板让病人躺着进行观察。“我那时候感到,监狱工作是相当不好做的。”
  后来,监狱的条件慢慢开始好转,戴建英所在的医务室也成了医务分监区,服刑人员陆陆续续进来了。一直从事医务工作的戴建英没学过如何管教服刑人员,不过医生的细心和体贴让不少服刑人员都把她当成了可以倾诉的大姐。谁和谁闹个什么矛盾,谁家里出了点什么事,一准想到要找“戴大姐”。不为别的,就为戴大姐关心人,说话中听。“我从不看低服刑人员,在身份上我们有区别,但在其他方面,我们都是一样的。她们也需要关怀。”戴建英说。
  戴建英心疼服刑人员,更心疼工作在一线的同事们。“她们真苦啊!刚来的女孩子,谈个恋爱都要挤出时间;刚生了小孩的,也没空照顾孩子和家里。有时候加起班来没日没夜的。”
  戴建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2003年“非典”时期,戴建英和医务分监区的同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监狱的防疫工作中,根本没时间回家。哪个监舍还没消毒,哪个服刑人员还没有接受防疫措施,都揪着她的心。
  “监狱里的女民警其实和其他女性一样,也爱美,也爱家,也爱丈夫孩子,也希望有人关心有人照顾。”戴建英和她的同事们平时也经常聊,哪里的衣服在打折,哪个牌子的化妆品好用,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丈夫为自己买了件新衣服,她们也会穿来在同事们面前“炫耀”一下。
  “不过,繁重的工作让女警们开心的时间太少了。”戴建英说,相比其他一些职业,女狱警的付出恐怕更多一些。她们的奉献是无形的,是没法具体计算的。戴建英说,自己对儿子、丈夫和家庭始终有一种歉疚之情。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大好,经常生病。可身为医生的她因为忙于监内的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儿子。一次,她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儿子见她回来了,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不舒服。”戴建英一检查才发现,儿子正发着高烧呢,脸都烧红了。平时由于工作忙,她很少做家务,洗衣烧饭打扫的活,都成了丈夫的“分内事”。
  再过两年,在女监工作了20多年的戴建英就要退休了。“到时候,我就有时间陪丈夫儿子多逛几次街了。”她的话里透出一丝内疚。